缘觉乘者先顺逆观察、思惟十因缘法,确定有一个万法所依的识;然后知道诸法是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道理,再依照十二因缘来一一去观察思惟。但是这个前提必须要一一去了解,十二因缘里面的无明缘行、行缘识等等一一这些名相的真正的内涵;然后去观察思惟说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道理。同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如实去观察、思惟蕴处界我,一样要去断我见、我所执跟我执;可是由于所观察思惟的范围远超过声闻乘观察的蕴处界苦空无我,故而其所得的智慧包含乃至超过声闻乘的所得。但是一样,他所观察思惟的范围仍旧是在蕴处界中,仍旧是没有办法触及法界的实相。
换言之,小乘法之所以能够修证的前提,一定要相信有本际本然就在,这样才能够离开于内有恐怖,于外有恐怖的修学困境,能够把蕴处界自我舍弃,亲证无余涅槃。二乘人同证人无我,但是只限于蕴处界的虚妄的人无我,并没有亲证本际。
那么本际是什么呢?就是大乘法所要修证的标的,本际就是诸法本母。祂有无量无边的异名,就好像《阿含经》常常说我、无我、如、本际、实际、涅槃、如来藏,《般若经》里面也常常说非心心、无心相心、无念心、无住心、菩萨不念心,而在唯识诸经中也常常提到说第八识、阿赖耶识、阿陀那识、如来藏、异熟识、真如、无垢识等等。亲证了祂以后就是大乘的见道,这个跟二乘亲证蕴处界的虚妄的见道,同样施设为人无我的名称,但是,所证所观察的标的却是不一样的。菩萨是亲证法界的实相的人无我,因为所亲证的祂是无我性的,因而发起了般若实相的智慧;但这个时候只是总相智,悟后还得要继续修学,进而再得别相智;别相智圆满之后,再得道种智,证了法无我,然后进入初地;继续修证一切种智,断所知障,然后迈向佛地。这个中间将近要花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来修学,可是这种种地修学无不依靠最初亲证如来藏所得的人无我而为基础。那么,要先明白大小乘的差别,才能够进一步去说:佛法是汇归于一佛乘。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 <第031集 什么叫做大乘和小乘?> 正钧老师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