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佛门网 www.fomw.cn
 佛门网>佛门实修>

三福净业之受持三皈

2023-09-22 11:33 浏览:
导读
世尊曾开示,三福净业乃是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净业的正因啊,所以应该要先修学。什么是三福净业?三福净业: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今针对三福净业的其中一项受持三皈加以说明。
 
受持三皈,具足重戒,不犯威仪
 
受持三皈
三皈依之前应先了解何谓三宝?三宝有何功德?三宝就是佛宝、法宝、僧宝。经上说三宝功德,有一首偈:十方薄伽梵,圆满修多罗,大乘菩萨僧,功德难思议,这就是三宝功德。薄伽梵就是佛,不光这里有释迦世尊,也不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于十方无尽虚空的无量世界中有无量诸佛。修多罗是指佛法:佛所说的佛法、有修有证的菩萨或有修有证的缘觉声闻所说的佛法。所谓:初中后善,甚深了义。我们常提到四悉檀就是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和第一义悉檀,那就包含世出世间的一切法,从世间法一直到出世间究竟解脱的法都圆满包括在内,故说圆满修多罗。
 
1)同体三宝或叫自性三宝
所谓三宝,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叫同体三宝或叫自性三宝。同体三宝系指真如之理,就是说每一个有情众生的根本佛心,一切众生的本心,这叫真如。真如是一切有情众生之最初,也是最后的一个皈依处,最究竟的皈依处。成佛就是要到这个地步来。真如本身不可说、不可现、不可示、不可形容。但他能出现于众生的眼前,众生修学实相念佛而得开悟,即能眼见各种真如的性用,称之为自性开解。所以真如是自性三宝的佛宝。
 
真如佛性显现之后,看见这个自性真正不虚,真实不误,并显现各种作用。佛性显现之后,自然不造各种恶业,在这里面能生各种法则,示现各种世出世间法,我们称之为自性法宝。
 
接下来因自性清净的缘故,所以动无违诤,名为僧宝。真如佛性显现之后,这真如佛性不会起执着去跟一切有情众生起争执或诤论,这叫僧宝----自性僧宝。
 
2)出世三宝
第二层次我们称之为出世三宝。佛宝是什么?报身佛、应身佛、化身佛。应化身随类示现,众生有需要,他就示现。地上菩萨有需求,他就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大庄严相的报身佛。菩萨四果、声闻四果有需要他就示现应化身。(法身是自性佛宝,如如不动而不可见)。畜生道有需要,他就示现为畜生模样和他们见面。乃至恶鬼道、天道、地狱道都有可能。这不是以物质世间的形象出现,而是以化身、报身的形象出现,这叫出世佛宝。
 
出世法宝是指四谛缘生、六度诠旨。四谛是指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谛即真实的义理。真理谓之谛。所以苦、苦集、苦灭、苦灭道,为佛陀所说的四种真实之道理,谓之四谛。这是佛子们都知道的佛法,不必解释。
 
缘生是指十二因缘以及因缘生、因缘灭。十二因缘从无明开始,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因取所以有后有;有后有就有生;有生便有老病死忧悲苦恼。这十二因缘,环环相扣;形成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绵绵不断。十二个环扣在一起,也形成过去的念,现在的念与未来的念。念念相续不断,因此而有众生的轮迥。
 
另外,学佛必须了解:因果不离因缘,所谓缘起缘灭。学佛如与一般人所说:如是因,如是果是相同的人,称为佛门外道。如是因,如是果是对没有修行的一切众生而言。佛子们应当了解因果之中,不离一切的缘。因缘果报之中有善因、恶因,有善缘、恶缘及善果与恶果六种状况,每一种又因为其因和缘、善与恶的大小程度千差万别的不同,而引发了各种无法逆料的不同果报。所以说:因缘果报不可思、不可议,惟佛与佛乃能究竟了知。这就是因缘法。
 
所以一般人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佛门内却不这样说。因为过去生的因与缘有所不同,而果就不可思议。因缘有差别而产生不同的果报。《大宝积经》有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际会时,果报还自受。在所造的业尚未消亡的状况下,因缘际会时,必定要受报。但假如其业原为恶因,如开车不慎撞死人而不逃避;赔偿其眷属外,并与其结法缘,为他助念与超渡,使他因而往生西方。亡者到了西方,满心欢喜而到达不退位之后,必心存感恩而欲报恩。结果是恶业净缘而成就了净果。所以说:因为缘的不同而造成果的变化,就是缘生之法。
 
一切世间的各种法、相、事、物都是因缘生灭。众生业力所感之因,加上众缘和合之缘而成就今天的世界。当缘散坏时,一切的现象随即变化。因此,因果不离因缘。缘起缘灭;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凡事皆不离缘起之法,故谓缘生。
 
六度诠旨:是指菩萨修行六度,与四谛缘生不同;四谛是声闻法,而缘生为缘觉法。六度诠旨是菩萨法门。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布施有财布施、无畏布施与法布施;财施是赈济贫穷以及助成一切的善业。无畏布施是施予众生安稳、没有恐怖。譬如刚下过雨,路上有一只蚯蚓爬到路边,我们发起侧隐之心,将其捉回草丛即是。又如帮助老人、残障者过马路等。而法施为佛法的布施;把我们所学的佛法告知有缘的人,使其同蒙法利。布施为菩萨修行的第一度,也是最重要的一部份,一个人想要求得禅定、智慧的功德,如果过去生没有做好布施,今生就会有许多的障碍。
 
布施之外,尚须持戒。分别受持各种不同的戒,因个人的因缘而有不同。如环境不许可,可先持受五戒的少分戒或多分戒;待因缘成熟时,再持满分戒。五戒具足受后,可再受菩萨戒。但在受菩萨戒之前必须取得父母与配偶的同意,才能避免受戒后产生重戒不犯,轻戒不断的情况。
 
菩萨戒在见道以前必须取相受。取相受者若想不犯戒比较困难,必须非常谨慎、非常清净,才勉强守得住。菩萨戒的意旨在于摄心,声闻戒则主要在于戒止身口的恶业,即使心动了,只要身口不做,就不算犯戒。而菩萨戒只要有犯戒之念即为犯戒,所以要受持以前,须先将戒条了解清楚。一旦持戒后就须坚持到底。持戒而犯,不愿意舍戒的人,最多不过下地狱受苦,受苦之后不久究竟解脱,也比凡人众生好得太多。如果已见道的人,可以在佛像前自誓受戒,不但今生受持,也尽未来际受持。总之持戒的目的在于使我们身心清净,不犯威仪,让我们勤学菩萨五明之学。让我们能够起心动念饶益众生。
 
持戒后须修忍辱行,忍辱有生忍与法忍,生忍就是对于一切众生合理的要求能够接受;对不合理的要求也不生气,尽力去办到。一般人能够任劳但不能任怨,生忍学不来。念佛人既然修大乘佛法,就应当学。所谓法忍:譬如一个人学会了一个好的法门而告诉众生,但不为众生接受。便知众生因缘未到,而不生气,能自得法乐。有缘的人就详尽传授给他。又如修习佛法,不畏惧深妙的法门,而能坚忍不辍的深入修习。所谓无生法忍,一切亲见佛性者皆已分证无生。因见性者最多不过一世来回,明心者最多不过七世来回,就能究竟解脱。想要修无生法忍,必须先从事上修生忍。法忍就是不害怕一切深奥的法门,如实修证之后能安忍于无生之法中。已得无生忍之后,能忍受众生的怀疑与诽谤。能忍辱者才能精进修学无生法忍,否则没有多久的时间就会退失。精进的人,时时刻刻不离佛法,尤其必须有长远心。有长远心者才是真精进的人;因其能忍,乃至一生精进学佛,都无所证,也不退失。能够精进的人,烦恼渐渐减少,定力开始显现。经过布施除贪,持戒而心不躁动,忍辱而能够精进,加上修学禅定的法门,而产生禅定的功夫。
 
禅定不外修止与修观、止观双运等。有了基本的禅定功夫,智慧才得以显现,没有禅定的功夫而讲修学智慧,都是意识思惟枝节,不是真实智慧根本。菩萨六度所说的智慧,是指真心本性,即中国禅宗所说的禅,禅是智慧,是般若而非禅定,以上所说就是六度。六度所显扬的,所解释的宗旨都能明白清楚,称为六度诠旨。前面所说的四谛缘生是声闻法与缘觉法,六度诠旨是菩萨法,这些法如果能够实证,便能得到解脱,所以称为出世法宝。
 
出世僧宝为四向五果的菩萨及十地菩萨,称为大乘菩萨僧。四向为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五果是指初果须陀洹到四果阿罗汉和缘觉(即辟支佛),十地菩萨是指别教初地至十地的菩萨。四向四果之中有出家、有在家的菩萨。声闻初果到四果大多现出家相,菩萨初果到四果大多现在家相。缘觉、辟支佛只有出家相而无在家相,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多现在家相。这四向五果及十地菩萨不论是现出家或在家相,都是出世僧宝,叫做大乘菩萨僧。
 
3)世间住持三宝
所谓世间住持佛宝;凡是泥塑、木雕的佛像,以黄金珍宝璎珞等种种庄严,用做我们修行的工具,称为世间住持佛宝。黄卷赤轴,三藏十二部经典称为世间住持法宝。剃发着染衣,离世俗的家,住进佛寺的,就是世间住持僧宝。如果有人对于世间住持三宝生起烦恼的,也可将出世三宝与自性三宝做为究竟皈依。不可因为对世间住持三宝起烦恼而离开佛法。
 
其实以上三种三宝都可由自性三宝所含摄,世间住持三宝乃至出世间三宝都由自性三宝(理体三宝)所含摄,故自性三宝才是最究竟的皈依处。此外皈依自性三宝,不仅仅是指自己的自性三宝,还有普遍存在于宇宙之中无量无边自性三宝,应该等同皈依。宇宙中所有一切有情生命的本体都相同,因此能生同体大悲。
 
以三宝为依归之后,才可能念佛;不依归于三宝,不可能念佛。对佛不了解、不信任,无法念佛。对于佛所讲的法不了解,不能生起解信,念佛就不会恳切。对于世间住持僧宝与出世僧宝不能够产生信仰、信赖,就不会接受这二种僧宝所弘传的念佛法门,就不会去念佛。所以要修持念佛法门,乃至仅仅为求生极乐世界,都必须先受持三皈五戒。受持三皈,须先了解什么是三宝,然后皈依三宝,最后才能俱足众戒。
 
------《念佛三昧修学次第》 <第一篇第三章第三节第一目 事行之一:三福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