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的起源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成为富有鲜明特色的重要宗教。无论从历史、文化,还是民情风俗的角度而言,我们都应对佛教知识有正确和基本的了解。
在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宗教派别有成千上万种,但是,公认的世界宗教只有三种,即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这三大世界宗教中,起源最早的是佛教,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
二、佛教产生的社会根源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印度,创立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因为他出身于释迦族,所以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这个尊称以后非常流行,以致他的本名很少被提及了。
每一种宗教的产生,都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密切的关系。佛教的产生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在公元前7世纪到前6世纪的古印度,存在着一百多个种族部落,相互之间发生连年不断的战争。经过一系列的兼并战争,众多部落逐步联合成一二十个独立小国家,习惯上称为十六大国。
剧烈的社会动荡,使古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也发生着变化。古印度有四大种姓,即婆罗门,主要以祭祀为业,其一上层具有宗教特权,社会地位最高。刹帝利,主要以打仗为业,其上层掌握军事权利,社会地位仅次于婆罗门。吠舍,主要从事工商业活动,其上层经济实力雄厚。首陀罗,主要从事农业和服务业工作,社会地位最低。在兼并战争中,一部分出身于刹帝利的武士崛起,上升为新兴的王族。伴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一部分出身于吠舍的商业人士经济实力增强。这两部分人要扩大自己的权利,提升自己的地位,就必然与高高
在上的,极力维护婆罗门教、种姓制度的婆罗门祭祀贵族发生各种矛盾。
这些社会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就是代表刹帝利和吠舍利益的沙门(出家者)兴起,并且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各种沙门教派虽然在哲学思想、主张等方面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他们共同反对婆罗门教奉行的吠陀(婆罗门教的经典)天启、(由婆罗门祭司主持的)祭祀万能和婆罗门种姓至上。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当时也是属于沙门运动中的一支。对于占据社会主流地位的婆罗门教而言,新兴的佛教是作为异端出现的。
三、释迦牟尼创教
释迦牟尼出身于刹帝利种姓,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6~486年。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其父是净饭王。当时的迦毗罗卫只是一个小部落国,位于现在尼泊尔境内的提罗拉科特附近,今天还有城池遗址存在。
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去世较早,他由姨母抚养长大。少年时代,他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吠陀》是婆罗门教的圣典,五明指五种学问,即声明,音韵训诂之学;巧明,工艺技术之学;医方明,医药之学;因明,逻辑推理之学;内明,宗乘大意之学。后来他与觉饭王之女耶输陀罗结婚,生子罗喉罗。29岁时,由于看到每个人都要遭受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他便离家外出,寻师访友,立志探索人生的解脱之道。
释迦牟尼出家之后,先是跟随两位哲学家学习,然后开始了长达6年的苦行生活。释迦牟尼为什么要苦行呢?这与当时人们的一种普遍认识有关。当时人们认为,摩擦湿木头是不能生火的,摩擦干木头才能取火。同样的道理,人们只有经过一系列的苦行生活,清除了身体中的体液,才能悟出真理。于是,他逐渐减少饮食,后来7天才吃一顿饭。他穿鹿皮、树皮,晚上睡在鹿粪、牛粪上,有时还睡在荆棘上。
但是,6年之后,他身体消瘦,形同枯木,仍然没有发现什么人生的真理。他认识到苦行无助于解脱,就开始净身进食。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今印度的菩提伽耶),坐在毕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冥想。经过7天7夜,他终于悟出了四谛,就是四个真理,真正成道觉悟,因而被称为佛陀,或简称佛,意思是觉悟者。这一年他35岁。
释迦牟尼成道之后,到鹿野苑(在今印度瓦腊纳西附近)为情陈如等5人讲说四谛的道理,由于从不同角度讲了3遍,佛教史上称为三转。由于是释迦牟尼初次讲法,也称为初转:情陈如等5人信仰了释迦牟尼的教义,成为首批僧侣,号称五比丘。至此,有了成道的释迦牟尼(佛),有了他所证悟的真理(法),又有了信徒(僧),传统称为佛法
僧三宝具足,标志着佛教真正建立。
此后45年,释迦牟尼主要在恒河流域中游一带传教。当时这一带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文化比较繁荣,沙门运动高涨,新兴的宗教团体和哲学派别大都在这里活动。释迦牟尼在传教过程中,一直得到商人和王族的支持。他有两个最重要的说法处所,一处是舍卫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南的祗园精舍,是拘萨罗国富商须达多(给孤独长者)布施的;一处是王舍城(在今印度比哈尔邦)的竹林精舍,竹林是迦兰陀长者赠送的,精舍是频毗沙罗王出资建造的。
释迦牟尼每天的生活比较有规律:黎明起床,坐禅冥想,接近中午时外出乞食,有时在午饭前访问某些沙门。中午饭后,到聚落外的静寂处坐禅。黄昏时分,或为弟子说法,或到聚落里向俗人传教,一直持续到晚上。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巡游布道。雨季停止旅行3个月,称为伐沙(坐夏)。释迦牟尼的生活方武,也就是当时僧侣生活的缩影,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佛教僧团的一些修行生活规则。到80岁时,释迦牟尼在拘尸那迦城(今印度北方邦境内)附近的娑罗林中逝世。
四、佛教的时间观
佛教的时间观,是指佛教对于时间的认知。关于时间,《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二,弥勒菩萨云:
复次云何时?谓由日轮出没增上力故,安立显示时节差别;又由诸行生灭增上力故,安立显示世位差别,总名为时。
因此,时间是依据三界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相续与变异—如产生、成长、壮大、衰败、毁坏而建立的法,人们将事物的出生、成长、灭亡的过程,称之为时间。因此时间不能离开法—世间具体的事物而存在的,离开具体的法,是没有一个时间的实体存在,人们无法把时间从甲地带到乙地。历史上有一种外道,认为时间是一切法产生、灭亡的根本因,这是不对的。
故《中论》观时品说:
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
《中论》观去来品还说:
若离于去法,去时不可得。
所以,时间是依据具体的事物及其因果流变所幻现出来的一种形态,有具体事物存在,有事物的前后变异,即有时间前后延续的现象。
《杂集论》卷二云:
时者:谓于因果相续流转,假立为时。何以故?由有因果相续转故。若此因果、已生,已灭;立过去时。此若未生;立未来时。已生未灭;立现在时。
时间的划分也是建立法,是依具体存在的事物的变异—运动建立的法,如: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一周称为一年,月球绕地球转一周称为一月,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将一天等分为24份,每一份为一小时等等。这样的建立,是人类为了计算而假设的。
佛教的计时单位,《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二作了如下划分:
此时差别、复有多种。谓时、年、月、半月、昼夜、刹那、腊缚、牟呼栗多等位,及与过去、未来、现在。
佛教的计时单位,最小的单位是刹那,最大的单位是劫,其他还有年、月、腊缚、牟呼栗多等。刹那是最小的时间计量单位,其余时间单位都是由刹那累计而来,对于刹那的定义,一种是从色身的行为上定义的,如《俱舍云》卷十二云: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还有一种是从心行来定义的,如《仁王》云: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经九百生灭。佛教对于计时,还有一种笼统的方法,概括为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佛教不同的计时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参考《俱舍论》:
一弹指之间,包含六十五个刹那,一百二十个刹那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粟多,三十牟呼粟多为一昼夜(一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个月为一年,一劫包含一千六百八十万年,这样的劫被称为是一个小劫,二十小劫,共约三亿三千六百万年,为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成劫、住劫、坏劫、空劫,共约十三亿四千四百万年称为一个大劫。(旧译一个大劫包括四个中劫,新译一个大劫包括八十中劫。以上是纯依经论的文字所作的推算,然而圣意难知,不敢说绝对正确。)
关于时间,佛教还有两种概念,一为无始,二为阿僧祗劫。
无始,是说有情众生及其生活的宇宙器世间的存在,是没有开始的,从无限久远的,无限长的时劫以来,就有众生存在、生活着、在六道里面轮回,除非随佛修学佛法解脱生死,否则就这样一直轮回下去。如果有初始,则初始的时候是没有因的存在的,承认初始的存在,就成为无因论了,这和一切有为法皆是因缘所生的事实是矛盾的。
阿僧祇劫通常又称无量数劫,一个阿僧祗劫,包含了无数个劫,说为无数、无量,是指其数目之大,远超过天文学家所用的数字,完全无法想象。虽然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长的难以想象,但是,毕竟是有起点和终点的,最终还是可以过得完的。有情众生从初发成佛之心,到修行成佛,得要经过三个大的阿僧祗劫,所以成佛很难。
时劫的长短,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世界,时劫的长短是不同的,如:《显无边佛土功德经》记载:人类所住的娑婆世界一劫的时间,仅仅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一昼夜(一天);而极乐世界的一劫,相当于袈裟幢世界的一昼夜;袈裟幢世界一劫,相当于不退轮音世界的一昼夜……。也就是说:人类所住的娑婆世界经过了一个劫的时间,在极乐世界才算过了一天。
五、佛教的世界观
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的宇宙观。三千大千世界:即大千世界,因为三个千连乘,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大智度论》中说: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为一佛世界,是中更无余佛,实一释迦牟尼佛。
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火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天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碱海,碱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碱海四方有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东方持国天王守护)、南赡部洲(南方增长天王守护)、西牛贺洲(西方广目天王守护)以及北俱芦洲(北方多闻天王守护),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大部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1、一小千世界(包含1000个小世界)
世:时间的迁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界:空间的划分,东、西、南、北、上、下,十方。
世界:一个日月围绕照耀之下的时空(一个太阳系)。
小千世界:1000个世界(1000个太阳系)。
中千世界:1000个小千世界。
大千世界:1000个中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即大千世界,因为三个千连乘,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
在梵语中,世界一词原来含有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意义。《楞严经》说: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金刚经》中也有四维上下的说法。这同爱因斯坦相对论所提出的四维空间相同。相对论认为:物理空间加上时间,即构成四维空间。不过,世界一词在具体运用时,偏重界,即空间的意义。
佛教指出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宇宙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佛说宇宙法而如是,即客观规律自然生成就是这样的。对远古的人类,佛该怎样说出这些超前深邃的知识体系呢?佛将一个日月所照,称为一个世界。在这里佛用一个日月所照来比喻形象而正确的表达了这概念—这是现代科学所指的行星系-恒星(日)与围绕其运行的行星(月),我们所在为太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