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佛门网 www.fomw.cn
 佛门网>佛门实修>

生命不是化学变化合成,也不可能是上帝创造出来的

2023-09-22 09:17 浏览:
学人对宇宙器世间及六道众生存在之种种现象、差别叹为观止的同时,不禁会问三界众生及器世间都是哪里来的?难道真的有一个造物主?依佛教的教理来说,三界里的一切——器世间及众生,都是由心——识变现出来的,乃至解脱成佛也是心、识的作用,这就是佛教最上也是最根本的教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如佛教根本经典《华严经》(八十卷本)卷十九载,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佛教所说之能造三界的心、识不是一般人所感受到的那个有见闻觉知、能思考、能作主的心——意识、末那识,而是本心根本识——不生不灭、能生万法之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
本心阿赖耶识能变现出四大极微,复能执持四大极微,使之积聚成宇宙器世间及有情的色身。有情有了色身,接触外境,根尘相触,阿赖耶识又能生出有情的见闻觉知心——识蕴的六识,来了知各种境界,故云三界唯心造。
一、心
所谓的心,是指精神活动的主体。先哲孟子谓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之<告子上>)。孟子认为耳目是不会思考的,心才是思维活动的器官(古人所说的心,与今人所说的心脏是两个概念)。现代医学认为大脑是产生情感、思维、认知等等心理活动的主体,孟子和现代医学都没有揭示出心理活动的真相。
佛教所说的心,也称之为识,是指八识心王。佛教将人的一心分为八个识:一者眼识,二者耳识,三者鼻识,四者舌识,五者身识(前面这五个识简称前五识),六者意识(第六识),七者末那识(第七识),八者阿赖耶识(第八识),称为八识心王。
八识心王的每一个识既有自己独立的功用,又和合运作,是一个整体。譬如,眼识了别色彩,耳识了别音声,鼻识了别气味,舌识了别滋味,身识了别的是和身体接触物的冷热粗滑软硬以及身体的状态等,意识能结合前五识作更深入的了别,也能单独了别法尘等,这六个识也称为识蕴。识蕴的六识仅仅是了别各种境界而不作主,处处作主的是第七识末那识(相关内容详见第二章第二节)。 识蕴的六识以及第七识末那识都是阿赖耶识所生,因此,也将六识及末那识合称为七转识,如《成唯识论》卷四引经典所云:
阿赖耶为依,故有末那(识)转,依止心(第八识阿赖耶识)及意(第七识意根末那识),余转识(六识)得生。
八识心王中,最重要的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梵语阿赖耶意译为藏,阿赖耶识能集藏一切染净诸法的种子,故亦称藏识。依第八识不同的功用,还为第八识立了不同的名称,譬如也称如来藏、异熟识、阿陀那识、心、所知依等等(详见附录三)。一切众生都有第八识阿赖耶识,此识无形无色,本来而有,不生不灭,虽然能集藏一切法的种子,能生万法,却又自体清静,离见闻觉知,不分别六尘却又能了众生心行,随缘应物却不作主。阿赖耶识又是无我性的,是出世间的法。故《大乘密严经》(地婆诃罗译,下同)卷中,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复告大众言:
一切众生(各自的)阿赖耶识,(都是)本来而有(的法),(此阿赖耶识)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槃。
第八识阿赖耶识具有不生不灭能生万法的体性与作用,是一切众生的根本心。藏识并非是虚构出来的一个名词概念,而是客观存在的法,是真实可证的法,如《大乘密严经》卷下,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復告众言:
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种性,于凡夫位恒被杂染。菩萨证已,断诸习气,乃至成佛,常所宝持(阿赖耶识的心体)。
然藏识的心行非常微细,极难体证,需要具备正知见,参禅破参的当下才能实证。实证根本心——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就是禅宗的开悟明心。佛教以外的人都不曾听说过阿赖耶识的名词,更不要说去实证祂、去体验祂的运作了。
通常人们感觉到的心只有一个,也就是见闻觉知、能分析思考的心,称为意识。意识具有一种功能——证自证分,能反观自身的存在,狭义来说,第七识末那识与第八识阿赖耶识都没有证自证分,故在人熟睡无梦的时候,末那识、阿赖耶识虽然仍在运作,却感觉不到自我的存在。
心并非如人们通常所感觉到的只有一个,西方的心理学家在对接受心理治疗者催眠时发现,病人被催眠后,会产生与其清醒时完全不同的思维、情感、行为、记忆,而且当其清醒以后,会完全忘记被催眠时所发生的一切。譬如歇斯底里症患者清醒时不愿意说出心灵的创伤,当他被催眠后,就很容易说出自己的坎坷经历,过后也记不得自己被催眠时所说的话。心理学家由此观察到人的心除了自我能感觉到的意识之外,还隐藏着另外一个其本人也不曾觉察到的心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心理学家称之为潜意识,并认为人心就像一座冰山,意识仅仅是浮在海面上的一角,海面下的那巨大的冰体就是潜意识,是潜意识决定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等等。因此,心理学就谈到了两个识——意识、潜意识(心理学所说意识的内涵有别于佛教)。佛教对心识的认知远超过当代心理学,而揭示了心识的本质。
第八识阿赖耶识能生万法,那么藏识是心,心体无形无色,如何能变生出物质——众生的色身与器世间的呢?
二、四大种与极微
物质属于佛教所说的色法,是由四大种组成的。四大种是指组成物质的四种基本元素,即地、火、水、风大种,其中地大种是指物质中具有坚硬性质的元素,有保持作用;水大种是物质中的湿润元素,有摄集作用;火大种是指物质中的温热元素,有成熟作用;风大种是指物质中的动态元素,有生长作用。譬如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尿等是水大;体温是火大;呼吸是风大。四大种并非独立作用,而是相互含摄。譬如人体的血液虽以水大为主,但仍然有质感(地大)、温度(火大)以及流动性(风大)。人类的饮食、消化等生理活动,其实就是吸取食物中的四大种,用以满足自身所需的过程。人体的许多病变,也是由四大不调造成的,譬如火大偏盛,人体就会生病发热。
四大种是藏识所藏四大种之种子所发之现行,非物质自身固有之性质与作用。四大种遍于一切所造色,又为一切所造色之所依,故佛教将宇宙器世间、有情的色身等也称为四大所造色。
佛教发现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为极微。极微旧译邻虚尘,物质的长短、方圆、大小等即是极微积聚所呈现的状态。极微不可再分,若再分下去就是无,就是虚空了。极微的大小,如《俱舍论》卷十二载:
谓七极微为一微量(微尘),积微至七为一金尘,积七金尘为水尘量,水尘积至七为一兔毛尘,积七兔毛尘为羊毛尘量,积羊毛尘七为一牛毛尘,积七牛毛尘为隙游尘量,隙尘七为虮,七虮为一虱,七虱为穬麦,七麦为指节,三节为一指,世所极成。
现代科学研究认为:物质是由分子(离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构成的,等等。研究基本粒子的物理学者又进一步推论,物质世界的最小粒子是普子,普子小到无法通过物理手段检测,是实际存在的虚物。目前科学研究、推论出的最小粒子——夸克、普子等,与佛教所说的极微并不等同,即使将来科学进一步发现更细小的粒子,也不是佛教所说的极微。极微涉及到虚空,涉及到心(第八识阿赖耶识)与物质的互相关系,并非仅仅是物质问题。微尘(七倍于极微)是天人天眼所见的最小微粒,也是未来科学研究最小粒子的终极目标,但是难以实现,因为欲界人类的科学认知无法达到天人的水平。
极微是依色的极量边际所假立的名称,色法並非由極微所聚合,而是由四大聚合所成的,四大是众生的第八识共同变现出来的,并由第八识所执持,以形成色法——宇宙器世间、有情色身等。无形无色的第八识心能变生出物质,此理亦复难解,故需要举例说明。譬如科学研究发现物质与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爆炸就是物质转化为能量的过程,无形无色的能量也能转化为基本粒子,再组成有形的物质。四大的极微类似于这种能转化为物质的能量,但是四大极微不是自然而有的,而是由本心第八识所变现的,是以四大极微不能外于自心藏识而存在,故《大智度论》卷三十六,龙树菩萨言:
是微尘有大有中有小,大者游尘可见,中者(微尘)诸天所见,小者(极微)上圣人天眼所见,慧眼观之则无所见,所以者何?性实无故。
有人认为生命完全是依物质聚合而有,若物质分离,生命即坏,并无不灭的精神体往来三世,故物质就是生命之真相,这是古印度顺世论外道的观点,后来演化为唯物论。
三、三界唯心
本心第八识虽然无形无色,然能摄持物质,譬如磁铁所生之引力,无形无色,却能吸引铁块。阿赖耶识具有一种功能——大种性自性,法尔如是能团聚四大极微成器世间及众生之色身。心能造物的原理,如《楞伽经》(四卷本)卷二,佛言:
大慧!彼四大种、云何生造色?谓津润妄想大种,生内外水界;堪能炎盛妄想大种,生内外火界;飘动妄想大种,生内外风界;断截色妄想大种,生内外地界;色及虚空俱,计著邪谛,五阴集聚四大造色生。
所谓内界是指众生的色身,外界是指供众生所生活的器世间。
第八识阿赖耶识住于受精卵中,执持受精卵成长为胎儿。由藏识中含藏断截色妄想大种,藏识能将母体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四大种)变生为胎儿自身的筋骨肉等内地界;由胎儿的藏识中含藏津润妄想大种,藏识能藉母体所提供的营养,变生出胎儿的体液等内水界;由胎儿的藏识中含藏堪能炎盛妄想大种,藏识能变生出胎儿的内火界,以保持体温;由藏识中含藏飘动妄想大种,藏识能变生出胎儿的内风界,令五脏六腑运行。等胎儿渐渐长大,眼、耳、鼻、舌成就,六根具足,根尘相触,藏识就会生出六识的见闻觉知心,来了知外境。因此,有情的色身——不论天人之高大色身, 还是病毒之微小色身,以及他们的见闻觉知心,都是有情的藏识藉缘所生。
内界(色身)如是由藏识所造,众生所居之外界(器世间)亦复如是由藏识所造。以共业众生之藏识中有断截色妄想大种,故于虚空中团聚微尘以形成星球、大地、山石等;以共业众生藏识中有津润妄想大种,故山河大地有种种水生,滋润草木;由共业众生藏识中有堪能炎盛妄想大种,故有种种可燃物;由共业众生藏识中有飘动妄想大种,故有气流流动,器世间由此形成。当坏劫来临,器世间碎如微尘,散于虚空。等到成劫之时,造有共业众生之藏识又会将微尘再次团聚为新的器世间。如此世界成了又坏,坏了又成,周而复始,皆是藏识之作用。
藏识具有能造有情色身与器世间的功能,故《成唯识论》卷二云:
阿赖耶识因缘力故,自体生时,内变为种及有根身,外变为器。即以所变为自所缘,行相仗之而得起故。
无形物(藏识)能变造有形物(三界器世间及有情色身),譬如电脑的硬盘(藏识)能储存无形无色的数据(万法的种子),数据经过处理转换,显示器上就有山河大地、人畜草木等图像(器世间及有情色身)。藏识造物的原理与此类似,然此理迥异于人们的认知习惯,极难理解与接受。
有人会问:地球是共业众生的藏识所造,那么地球的哪一部分才是自己的藏识所造?器世间的形成是由共业众生之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很难确认哪一部分才是自己的藏识所造。对此《成唯识论》卷二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譬如无数盏明灯同时照耀一个房间,很难说房间的某一处一定是由哪一盏灯照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