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佛门网 www.fomw.cn
 佛门网>佛门实修>

能使福德日夜增长的要诀

2023-09-23 08:29 浏览: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也就是平实导师所著作的《优婆塞戒经讲记》的导引。我们在收看这个节目的时候,要提醒菩萨们的:这里节目的弘法,主要就是一个入门,就好像您去国家公园的话,一个导引图而已!在您收看了节目之后,请您务必还要回去深细地去翻阅一下平实导师的《优婆塞戒经讲记》,然后再如之深思而奉行,这样才能够去证得身为一个优婆塞应该要有的一些知见,以及依于知见而能证得的果位。
 
在这一个单元我们先要讲说《优婆塞戒经》的经文,我们先把它念一遍,再来为菩萨们做一个简单的宣说:【善男子!有人若欲施时,供养三宝时,若坐禅时,若修善时,若读经时,供养父母时,当先立制:我若不作,要自克罚。是人福德日夜增长,如恒河流。如是五戒有五种果:一者无作果、二者报果、三者余果、四者作果、五者解脱果。】(《优婆塞戒经》卷六)这整段经文,我们简单用一行话把它浓缩起来叫作:一个优婆塞受了三归五戒开始要修行,初始修行当先立制,也就是要自誓作戒;然后由于这样子的一个作法,可以让您依于遵守五戒,依之修行而证得五果。
 
这整段的经文,如果我们把它跟正觉同修会一般会跟学员菩萨们在演说的时候,用四种修来容括这一个我们初始修行的重点,那就是:第一个、修学知见,第二个、修习定力,第三个、修集福德,第四个、修除性障,也就是四种修。经文里面第一个我们说若欲施时,供养三宝时,这个就是我们刚刚说的四种修当中的修集福德。若坐禅时,很清楚的就是修习定力,也就是依于无相忆佛、念佛、拜佛来提升自己的定力;因为一切修行无不以戒、定、慧为入门开始,既然已经三归五戒了,再来就要修学,不管是五停心观,或是说依于正觉同修会平实导师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而为了因应世人的需要,稍微作了一些改变的这一个无相忆佛、念佛、拜佛,类似于五停心观的让我们先把我们的妄心能够歇息下来,求得定力之后,再依于戒、定而来生出一个真实的智慧,依于定、慧再来修除性障;这个就是若坐禅时所说的要修习定力。
 
再来若修善时,这里的若修善,当然就是修除原先的一些恶习惯,建立新的好习惯。我们经常说:好习惯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坏习惯是我们最坏的敌人。这一个习惯在佛法中来讲,我们用两个字熏习来称呼它。熏习当然是先要有一个能够受熏持种的如来藏,依于七转识----特别是依于能够修戒定慧的意识,来成就我们的染污心种慢慢地被汰换成清净的心种;这样的修行就是来修正我们的身口意行,来修正我们的身口意业,让我们身口意业落谢成为的种子,能够让如来藏中的烦恼业障这些种子能够逐渐的清净。若修善时,就是等于除了刚刚的欲施、供养三宝、坐禅,还有读经、供养父母其他的善事,都可以把它归类于这里的修善;当然也包括了六度里面布施之外的持戒、忍辱、精进,乃至修学般若。若修善时是修集福德,乃至修除性障。
 
若读经时,当然很清楚的这就是在从我们说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深入于佛菩萨所留下来给我们的经论,依之于思惟之后,再如之而修行,就能够如实证得三乘菩提。若读经时之外,我们还要供养父母,供养父母是一个菩萨最基本的必须要培植的福德。我们说堂上的父母就如同我们家中的两位活佛,父母是我们的报恩田;身为一个菩萨如果连世俗人所必须要具足的最基本的人格,就是对于有恩的父母都不能做到孝养奉侍的话,那就枉生为人!连人格都不具足,那就不要想说修学菩萨道了。之前也跟菩萨们提过,即使您是想要往生极乐世界,您也必须要具足三福净业;三福净业,我们有时候把它归类成一个世间福----世福,又说有戒福,又说有修福。而世间福来讲,第一个就是孝养父母,离开孝养父母,一个人的格就已经失去了,一个人格失去了,连道器都不够资格,那更不用说要能够成为优婆塞,能够来如实地往上进修天乘所需要的更具足圆满的修习十善,乃至更上的修学四禅,乃至更上的三乘菩提那就更不用提了。
 
那经文这边它又有说到当先立制。当您发心要作四种修,您要欲施,您要供养三宝,您要修学坐禅,您要修学诸多的善法,您要读经增长知见,您要供养父母增益福德,这个时候您要先立制。立制这个制虽然不是志气的志,可是这个制还是有类似的,就是要自誓作约----要自已发下誓愿、要自己给自己设下一个制约,这个制约就是我若不作,要自克罚。这个精神就是属于菩萨戒的一个精神。虽然我们这里的菩萨戒不是《梵网经》的十重、四十八轻,而只是属于优婆塞一个新学菩萨所要遵守的戒律,但终究是希望大家来修学菩萨乘佛法成佛,而不是使大家只归依于那一个声闻乘、缘觉乘的法而成为一个定性声闻人。定性声闻人,我们有时候会方便说他并不是一个真正能够孝养过去乃至于未来无量父母的一个修行人,因为他证入无余涅槃之后,他是一个自了汉,他于过去父母没有办法报恩。那菩萨不一样!而菩萨性的建立,必须在优婆塞刚开始的时候,这种心性就必须先确立下来,所以菩萨戒我们要求的不是像声闻戒要取相戒,您身犯了、口犯了才叫作犯戒;菩萨戒不是,菩萨戒不是身、口犯了才叫犯戒,菩萨戒起心犯了一个恶念,就已经是要自我忏悔,佛前自责其心了。菩萨戒除了要消极防恶之外,更重要的还要积极造善,就是因为要积极造善,不是因为造恶了才叫犯戒,是您该做的善事、您该精进的善法,您疏忽了、懈怠了,那一样是叫作违犯了菩萨戒的精神。因为菩萨要成佛三大无量数劫,如果屡屡的像龟兔赛跑当中的兔子,自认为自己很聪明,自认为自己福德广大,起了一个慢心认为:我不需要精进!同样的时间,我就可以来收集比别人更多的智慧福德资粮。那这样的心态,一定会让自己变得先发心却晚别人成佛。
 
好,当先立制:我若不作,要自克罚。这样的人抱了这样的精神----一个精进不断的精神,就能够福德日夜如同恒河流水,日也流逝,夜也流逝,日夜当中日夜都增长。这样的增长可以让我们依于这样的三归五戒之后如实的四种修行,而终究能够证得少分地、慢慢地具足这五种果报。五种果报:第一个、无作果,第二个、报果,第三个、余果,第四个、作果,第五个、解脱果。经文说具足受持五戒,当然五戒之前一定还有三归,有三归、有五戒这样慢慢地少分具足了以后,小乘声闻见道----断我见,乃至大乘菩萨明心所需要具足的四证净,也就是四不坏净。对于佛法僧三宝、对于佛所立下的戒,佛法僧戒都有清净的信心,乃至终究依于证得沙门果,乃至更上的大乘菩提的果证量,而能够真正地、如实地对于三宝一切有清净的、具足不坏的金刚不坏的信心,这才叫作真正的四不坏净,也就是四证净。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 <第69集 三归五戒始修学(一)> 吴正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