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于不调伏心,就会产生一个现象:不离爱见,行于邪见,起于贪欲、嗔恚,这是愚人──没智慧的人。可是如果住于调伏心,又变成声闻人;因为调伏了自己以后,舍报了要入无余涅槃去了,所以说是声闻法。所以菩萨不应当住于调伏心、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才是菩萨行。可是你如果没有证得如来藏以前,怎么想也想不出来这是什么境界。但是亲证如来藏以后,你想想看:如来藏会不会住于调伏心中?祂不住。如来藏会不会住于愚人的不调伏心中呢?祂也不住。祂没有所谓的调伏与不调伏,无量劫以来祂一直都如此,祂无量劫以来不曾有一刹那住在调伏心中,也不曾有一刹那住在不调伏心中。菩萨转依如来藏这个境界而依止,就没有所谓调伏与不调伏心可说了;因此菩萨要离调伏心,也离不调伏心,两边都不住,这样才是真正的菩萨行。
但是这里要说明的是,这不是像一般大师讲的:我们这个觉知心不要住于调伏心,也不要住于不调伏心。而是我们的自心如来本来就不住于这两边,觉知心转依了自心如来的不住调伏心也不住不调伏心的实相境界,这样才叫作离此二法。如果是以觉知心想要离开两边,结果将是离不开两边,永远都在两边中;并且是具足两边,还是在二法中,就不是菩萨行了。真正的菩萨行,得要转依如来藏自心如来境界,才能确实离调伏心也离不调伏心;如此离二法,才是菩萨行。
【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萨行。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虽过魔行而现降伏众魔,是菩萨行。虽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着,是菩萨行。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虽行于空,而植众德本,是菩萨行。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虽行六波罗蜜,而遍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着生于梵世,是菩萨行。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虽行四念处,而不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虽得佛道、转于、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说是语时,文殊师利所将大众,其中八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讲记:在生死当中,不造作染污的行为;住于涅槃当中,却不永远灭度,这是菩萨行。这四句话,决定性的声闻人听了以后可就很难过了,因为他会想:在生死当中一定要离开种种染污行,才能断除我与我所的贪爱,将来舍报时才能进入无余涅槃;可是菩萨们竟然说,世世在生死当中照样娶妻生子或是嫁夫生子,也照样赚钱,跟世间人一样营生,结果竟然不被染污,竟然不造作染污的行为,这哪有可能?所以他们不了解菩萨们的心境究竟如何,想不通这原因在哪里,而原因就在于所认知的心不一样。二乘人所认知的心,是六识加上意根,他们不知道有一个第八识心可证,因为没有亲证,也不想亲证; 佛也不为他们指出那是哪一个心,只为他们说:那是无余涅槃中的本际、实际、如。初转的后期,即将转入第二转时期之前, 佛陀才对他们说有外识如来藏,隐藏在五阴中,使他们于内无恐怖(详见《阿含正义》第五辑举证说明),才能确实断尽我执而不害怕落入断灭空。早期的阿罗汉不懂这个道理,阿罗汉所懂的只是要把自己六识心加上意根的所有自我执着全部断除,舍报时把我自己丢了,把我自己灭了变成无余涅槃。所以他们所认知的心全部只有七识:第七识是意根,前面还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在阿罗汉、辟支佛的认知中,一定有这七个心,这七个心都是会跟染污的行为相应。
可是菩萨竟然说:生生世世都在生死中,却不跟染污行为相应。阿罗汉想不通。但是对于一切已经明心的菩萨来讲,这是本来就如此的:即使我在人间,跟阿罗汉一样照样有这六识加上意根;今天午餐真好吃,好吃!好吃!多吃一口!没关系!心都没有染污,因为染污的是我,如来藏从来没有染污;我转依如来藏,所以我没有染污。所以转依之后,人家又端上一杯冰淇淋或是好吃的点心上来,菩萨说:不了!不了!我已经饱了,够了。因为我七识心觉得好吃,我如来藏并没有好吃,既然我如来藏没有好吃,肚子饱了就够了,有体力、修行就好了,何必一定要再贪?这就是不取染污的心行。菩萨认知的最终心是第八识如来藏,阿罗汉只知七识心,所认知的心并不相同;好吃是我这个七识心感受到好吃,可是我七识心是假的;真的我是如来藏,而如来藏没有好吃可说,吃什么都没味道,对不对?(众答:对!)对啊!本来就没味道。既没味道,何必贪求?吃,只是为了维持色身的基本功能,让我可以修行、可以利乐有情、可以成就佛道,这就够了,所以不必为了好吃,乃至不必为了种种事情而起染污行,这就是菩萨在于生死,不为污行。
住于涅槃,不永灭度:可是阿罗汉在于生死,不为污行,那完全是七识心的事了。不为污行,结果是我所贪爱断尽、我执断尽,死后就入无余涅槃了,他一旦入无余涅槃就是永远灭度了。佛法中有没有说生度?你们有没有听过生度这个名词?我相信没有人听过,不管是大师或学人,都一样只有灭度而没有生度,所以阿罗汉舍报时把自己灭了,度到彼岸离生死了;所以阿罗汉的离生死、入涅槃,是把七识心灭了,灭了以后才能度生死。可是我请问诸位:阿罗汉把他自己灭了以后,阿罗汉不存在了,请问他度了没有?(众答:没有。)没有人得度嘛!
可是我告诉你:没有灭度才是真的灭度。这样讲,你们之中还没有明心的人听起来还是迷迷糊糊的。不然,我们就从菩萨来讲住于涅槃却不永灭度,诸位听了就懂了。涅槃,从菩萨的现观来讲(阿罗汉只有灭度的现观,没有涅槃的现观;菩萨才有涅槃的现观,因为阿罗汉无法现观无余涅槃里面的境界),菩萨没有入涅槃时就已现观无余涅槃中的境界,真正明心的人都很清楚这一点。因为,阿罗汉把自己七识心、色身灭了以后入了涅槃,是他自己死光光,十八界中连一界都不存在了;剩下的是他的第八识如来藏,而他的第八识如来藏离见闻觉知,无法作任何观察,所以那个涅槃叫作寂静,真实无我(六识心及六尘都不在了,意根也灭了),已经没有阿罗汉存在,怎么能说他入了涅槃中?有所入,一定得要他自己仍然存在;阿罗汉既然已经灭了,他不存在了,又如何了知无余涅槃中的境界?当然无法现观无余涅槃中的境界。
菩萨却不一样,菩萨悟后七识心都在,色身也在,五阴、十八界都具足;当菩萨找到如来藏时,观察如来藏离见闻觉知,在摒除十八界后的如来藏自住境界中,就是无余涅槃中的境界;而菩萨如此现观时时,五阴我、十八界我都在(七识心的我全都还在),就用这个虚妄的前七识自我来观察背后的如来藏真实我:祂离见闻觉知,离一切苦也离一切乐,十八界俱灭,一法不存,祂自己独存的境界就是无余涅槃。所以菩萨明心后就可以现观无余涅槃中的境界,能这样现观,你悟后就是已经住在涅槃中。请问:你们还没有明心的人,你们不在涅槃中吗?其实你们也在涅槃中,但是你们不知道,因为无法现观;因为还不知道如来藏在哪里,就无法观察祂的境界本来是涅槃。
所以从二乘法来讲,得要死了才入涅槃,得要断了我执才能取证涅槃。但是到了大乘法中 佛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涅槃。阿罗汉这一听:这是什么意思?不懂了!怎么会一切众生本来常住涅槃?不但是本来而且是常住:一直都是住在涅槃里面。这是什么意思?他不懂。可是菩萨明心了,他一听:本来就如此, 佛太老婆了,所以故意又开示这一句。因此菩萨明心后现观一切众生都是住在涅槃中,可是这个涅槃并不禁制诸法。古时不是有人三读、四读《大般涅槃经》了?老是不懂,就去问六祖:如果入了涅槃,我不存在了,一切法都不能出生,一法不立了,那又是谁住于涅槃?他来问六祖这个问题。你们读过《六祖坛经》,还记不记得这一段?结果六祖答覆说:涅槃不禁制一切法,涅槃不制伏一切法。可是很多人读了《六祖坛经》还是不懂。大师们在解释六祖这一段话时,大家都听不懂,那不是听法者的过失,是因为讲的人自己也不懂,所以讲不清楚。
但我告诉你:如来藏本身就住涅槃中,可是无妨继续流注种子,让你五阴七识心继续运作,所以如来藏这个涅槃并不禁制一切诸法,不制伏一切诸法。祂不断出生一切诸法时,无妨本身继续住在涅槃之中。菩萨就因为亲证如来藏,现观自己如来藏本已住于涅槃中,而死后所入的无余涅槃也是祂自住的境界,所以就不必灭度自己;因为是当下就已经涅槃,当下就已经存在了,不必把自己灭了以后才出现涅槃,所以菩萨住于涅槃,不永灭度,这是阿罗汉无法想像的。但是你们明心以后,经我这么一讲,你当场就能观察而心得决定:确实是如此。也许有人心里面想:这还要你讲?我一观就知道了。对啊!事实是如此。可是尚未明心的人真的听不懂,阿罗汉也听不懂。既然阿罗汉与辟支佛都听不懂,你还没有明心时听不懂,也就不必难过了,就应该很高兴、很开心的听,心想:闻所未闻法,我今晚听到了!应该欢喜。
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现在就谈到凡夫与贤圣了。凡夫与贤圣,是从谁来说凡夫与贤圣?是从六识心、意根、五阴来说凡夫与贤圣。有我见、有我执,都是因为有这个五阴身心,才能显示出我见与我执;断了我见、我执,也是因为这个五阴身心而说是断了我见与我执。不但如此,从大乘法来讲,说开悟明心了、眼见佛性了,也是因为这个五阴而开悟明心或见性。如果五阴、十八界都灭掉了,只剩下如来藏,这时就没有断我见与未断我见的差别了,也没有断我执、未断我执,或开悟、未开悟的问题了,所以断我见与断我执以及开悟明心,都是五阴身心的事情。如果阿罗汉把五阴身心灭了,他就不是阿罗汉了;如果开悟的菩萨把五阴身心灭了,他也已不是开悟的菩萨。因为从如来藏自身的立场来讲,如来藏离见闻觉知又离分别,哪有所谓断我见我执可说?如来藏自身离见闻觉知,哪有所谓开悟或不悟的事情可说?所以凡是证圣断结、了知实相,都是五阴身心的事情。
对阿罗汉来讲,确实是有凡夫、有贤圣;对菩萨来讲,则没有凡夫也没有贤圣可说。阿罗汉见有凡夫与贤圣,是因为阿罗汉以五阴十八界为修行的内容,要把我见与我执断尽,所要断的是五阴十八界真实的见解,断的是五阴十八界的自我执着;所以阿罗汉的行门是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苦集灭道都是在五阴身心上面知道什么是苦,连行苦也能够了知,才有办法断尽苦;然后开始远离三界有的集,才能够灭掉诸法而证得圣道,可是罗汉法解脱道都针对五阴十八界的虚妄来修,证得圣道的也是虚妄的五阴、十八界自己。菩萨却不但函盖二乘这部分的世俗法圣谛,还要在五阴十八界的根源如来藏上来修证;所以菩萨跟阿罗汉一样要断我见、我执,断了我见与我执以后就不是凡夫了;虽已不是凡夫,却转依了如来藏;而如来藏既非贤圣也非凡夫,故没有凡夫与贤圣可说,这才是菩萨行。
可是阿罗汉不知道如来藏的所在,只能看到五阴十八界;从五阴十八界的立场来看时,一定是有凡夫、也有贤圣。菩萨依如来藏来看时,就没有凡夫与贤圣可说;因为凡夫与贤圣都是五阴十八界的事情,与如来藏不相干。所以绍修禅师有一次讲:具足圣人法,圣人不知。具足圣人法,圣人为什么会不知道?阿罗汉绝对听不懂。其实每一个凡夫身上也都具足了圣人法,因为每一个凡夫身上的如来藏都是从来不贪不厌,从来非善非恶而不起任何善恶行,当然是圣人。每一个凡夫身上都具足如来藏这个圣人法,可是凡夫不知。又说:凡夫若知,即是圣人。如果找到如来藏了,你看见身上的如来藏确实离一切恶行、离一切贪染,那你最少也是初果圣人,但比声闻初果圣人要高一点,因为已经同时成为别教七住位菩萨,所拥有的智慧是阿罗汉所无法想像的,所以说:凡夫若知,即是圣人。所以说,祂在众生身上恒时显示着圣人法,凡夫若知道祂的所在,能现观祂确实具足圣人法,那个凡夫就称为圣人。可是绍修山主又说:圣人自己却是不会这个圣人法的,若是所悟的这个圣人是会这个圣人法的觉知心、离念灵知,那个自认为圣人的离念灵知心其实正是个凡夫。意思是说,那个人其实是未证圣人法的凡夫。所以他说:具足圣人法,圣人不会。圣人若会,即是凡夫。圣人自己是不会这个法的,圣人是指如来藏。我们公案拈提中不是有一则永明不会吗?人家来问:如何是永明家风?永明延寿禅师很有名,净土宗许多祖师都说他是 阿弥陀佛化身,但我们已证明他不是 阿弥陀佛化身,因为他还没有法眼。可是人家问他:如何是永明家风?他说:不会。很难懂,对不对?僧人又问他说:如何是不会?他说:牛胎生象子。看来也是放过了,可是实际上他已指示入处了!所以说,凡夫不会,就永远是凡夫;凡夫若证如来藏而知道这个不会诸法的圣人心了,他就是圣人;但这个转凡证圣的人所知的,却是对凡圣都无所知的如来藏。假使所悟的圣人心,是能体会种种圣凡诸法的意识心,那个自认为是圣人的人,其实只是一个凡夫罢了。
这意思就是说,圣人心如来藏是离见闻觉知的,祂显现的是不造一切恶业、远离一切贪染,所以祂的一切所行都不是凡夫行;可是你能说祂是贤圣吗?不!祂也不是贤圣,因为贤圣是由你的五阴、七识心来当,祂从来不当贤圣,祂也没贤圣或凡夫的认知,所以祂没有贤圣可说。祂也不是凡夫,因为凡夫都是在贪嗔痴慢疑中打滚,祂却从来不曾一刹那落在贪嗔痴慢疑里面;可是你如果要说祂是贤圣,祂也不是。成贤成圣,都是因为你证得祂了,所以你成为贤圣,祂却不当贤圣,所以祂不是贤圣行,祂一切的行为都不在贤、圣行当中,所以祂永远离两边:离凡夫,也离贤圣。祂的一切行不断在运作着,但都非凡夫行,非贤圣行。你证得祂以后成为贤圣了,转依祂的这种离贤圣、离凡夫的境界来安住,来调伏自己;所以当你如此调伏了自己以后,就一样是没有贤、没有圣可说,却仍然了知五阴的自己是贤圣或凡夫。如果你悟了以后说:我是圣人了,你们要恭敬我。那你就不是圣人了,这表示你还没有完成转依。没有转依祂,就表示你的我见还没有死尽,三缚结还没有断尽。所以真实转依祂以后,非凡夫也非贤圣行,这样才是菩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