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佛门网 www.fomw.cn
 佛门网>佛门实修>

“布施”相略探

2023-09-23 08:12 浏览:
一、布施之意义及功德
 
「布施」二字从梵文Dāna转译而来;「檀那」为Dāna之音译,意译为布施。隋慧远撰《大乘义章》卷十二解释布施之义:「以己财事分布与他,名之为布;辍己惠人,目之为施。」平实导师亦于《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一篇〈念佛法门之殊胜与前方便〉当中有如下开示:
 
六度诠旨是菩萨法门。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布施有财布施、无畏布施与法布施;财施是赈济贫穷以及助成一切的善业。无畏布施是施予众生安稳、没有恐怖。……而法施为佛法之布施;把我们所学的佛法告知有缘者,使其同蒙法利。布施为菩萨修行之第一度,亦为最重要之一部份,一个人想要求得禅定、智慧的功德,如果过去生没有做好布施,今生就会有许多的障碍。
 
由平实导师之开示即可知布施为一切佛法修行的基础,也是菩萨行佛菩提道的第一步,亦为吾人欲求解脱痛苦、烦恼、无明,及求悟明心、见性、见道、修道所需资粮之重要内涵。是以《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卷一:
 
佛言:「我经中以施行为本,施行善者最为大种。其天下尊贵者,皆施行善得耳,不以种得也。」
 
承上可知,布施可分为三:财施、无畏施及法施。布施就其积极面而言,以己之所宝爱惠舍施予所需之众生,是名布施。《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卷一言:
 
与净妙物广修财施,拔除恐怖修无畏施,劝修善业而行法施。
 
显见积极面之布施就其样态,可划分为有形及无形两个面向;有形面系以世俗法上所认可之有价之物而行布施(财施),无形面则可区分为精神层面之抚慰依止(无畏施)及心灵成长之增上解脱(法施)两个层次。而《说无垢称经疏》卷二亦言:
 
布施有三:谓财施、法施、无畏施。贫苦良田,惠奉珍物;处生死者,惠以正法;怖惧众生,惠以无畏,俱以无贪及彼所起三业为性。
 
此系依据受施者之所需而作之区分,依布施对象之生活所缺、或是昧于生死之理、或是心生忧愁恐惧之时,积极应机及时而行财施、法施及无畏施。《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九提及:
 
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施?当知此施,略有九相:谓财施、无畏施、法施,总说名为能令众生此世他世乐施。
 
财施者:谓以上妙清净如法财物,而行惠施;调伏悭吝垢,而行惠施;调伏积藏垢,而行惠施。调伏悭吝垢者,谓舍财物执着;调伏积藏垢者,谓舍受用执着。
 
无畏施者:谓济拔狮子虎狼鬼魅等畏,拔济王贼等畏,拔济水火等畏。
 
法施者:谓无倒说法、称理说法、劝修学处。
 
如是一切总说九相,是名菩萨能令众生此世他世乐施。此中财施、无畏施,及此差别,能令众生此世安乐。法施及此差别,能令众生后世安乐。
 
依此论文之意可知以修集善法面向来看财施、法施及无畏施三者之意涵:
 
财施之财物须为合于法理非偷盗而来,并合于戒律如法的上妙清净高尚之物;且财施可调伏悭贪吝啬、调伏自己积聚收藏的习气,以舍弃执着受用享乐之心。
 
菩萨行无畏施乃是以解除众生对于猛兽、鬼魅、、盗贼及天然灾害之怖畏。
 
法施则为说法时如理、不颠倒,并劝进众生修学佛法。
 
财施及无畏施能令众生此世安稳,法施则令众生来世得利。
 
布施就其遮止恶业面向而言,虽无施舍财物之表面作为,但从除恶的角度来说,若能行人天善法(五戒十善)亦名布施。故《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二十三言:
 
不杀不瞋是无畏施,不盗不贪是财施,离口四过,不淫不痴是法施。
 
若不杀不瞋,则社会祥和,人心无畏;不盗不贪,则勤劳所得之财物无丧失之虞;行者言语清净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四种过失,并且不淫不痴,则为众生所倾慕生信,进而生求法之心,于焉佛法之弘传日广。《大智度论》卷十四亦从持戒的角度来说,有如是说明:
 
檀有三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三者无畏施。持戒自捡不侵一切众生财物,是名财施。众生见者慕其所行,又为说法令其开悟,又自思惟:「我当坚持净戒,与一切众生作供养福田,令诸众生得无量福」,如是种种名为法施。一切众生皆畏于死,持戒不害,是则无畏施。
 
行者不侵众生财物,持戒不害,则众生倾慕其行便生求法之心,此亦说明遮止恶业面向之财施及无畏施可引发修集善业面向之法布施。
 
此外关于布施所引发之功德果报,《优婆塞戒经》卷四有如是描述:
 
若有于财、法、食生悭,当知是人于无量世得痴、贫报。
 
如上观之,此世之贫困、愚痴及怖畏,系因过去累世不行布施而得此恶果。今闻此言,行者应生布施之心,努力作为,不唯求来世人天善果,更为修行累积资粮,否则如贫者日贫,无本生息故,欲求修行,难有可为。若能行布施,则如大正藏中古逸部的《天请问经疏》卷一所言:
 
一、财施,由无贪善根成;二、无畏施,由无瞋善根成;三、法施,由无痴善根成。
 
行布施能除贪瞋痴,此意三恶业渐趋淡薄,修行障碍较浅,复以精进修行资粮具足,则见道之日不远矣!
 
二、布施之内涵──以布施心情记事〈就像是今天的我一样〉为例
 
以上略述布施之定义及其所引发之功德,而如何才能使布施之行得以圆满成就?则可参看《宝云经》卷一当中之描述:
 
菩萨成就十法能具足檀:何等为十?法施具足,无畏施具足,财施具足,不望报施具足,怜愍施具足,不轻心施具足,尊重施具足,恭敬承事施具足,不求有施具足,清净施具足。……具此十事,是名具足于檀。
 
此段经文明示布施圆满需具足十种条件──财、法、无畏三施具足,并以清净、怜悯、不轻心、尊重、恭敬承事之态度布施,对于佛法僧之供养,乃至对于一切受施者须能尊重及承事恭敬,且于布施之功德秉持不望报、不求有之心态──其义分述如下:
 
(一)法施具足:
 
云何名菩萨法施具足无希望心?自受持法为人演说,不求利养不为名誉,为除一切众生遇恶不为于利,心无高下平等说法,若为王、若王等、旃陀罗等说法等无差别,不以此施贡高憍慢,若能如是,是名菩萨法施具足
 
菩萨说法,不求名闻利养,为世人解决亲证佛法所遇之困难,而不为一己之利,说法之心亦无高下之分,平等为众生说法,若为国王、同王者地位的贵族、下贱的贫民等,都能够说法平等而无差别,也不以自己能施法而贡高憍慢,若能够这样做的话,那就称之为菩萨法施具足。
 
(二)无畏施具足:
 
云何名菩萨无畏施具足?菩萨自离刀杖亦教人离刀杖,于一切众生生父母想、男女想、亲友想,何以故?佛说一切众生从无始劫来无非父母男女,菩萨常于微细中舍身而与,况复余大众生,是名菩萨无畏施具足。
 
菩萨自身远离暴力残杀之行,亦教众生离之,将一切众生视为自己之至亲父母、子女、亲友来看待。也就是菩萨知道无量世以来,众生之间互为眷属至爱,都愿意为亲舍身,这样就称之为菩萨无畏施具足。
 
(三)财施具足:
 
云何名菩萨财施具足?菩萨见众生多作诸恶,便积聚财宝而施与之,令离恶业安置善处。又闻佛世尊作如是说:「檀是菩萨能除悭贪嫉妬之垢」,如佛所说习行于施,不以施故而心自高,是名菩萨财施满足。
 
菩萨看见众生过去累世造诸恶业,今世受贫穷之果报,便将自己所获得之财物施予众生,让能够安置众生远离恶业,并且能够安置于善处。又听闻佛世尊的开示:「布施能够使得菩萨行者断除悭贪嫉妒的垢秽」,所以遵从世尊开示而不断修习行于惠施,并且不以能施之行,而心自高举,如此称之为财施具足。
 
(四)不望报施具足:
 
云何菩萨不望报施具足?不为得眷属故施,不为得亲友故施,不为欲故施,菩萨作是念施,菩萨净戒是常行法,以是因缘故,是名菩萨不望报施具足。
 
菩萨不为欲使众生成为自己之眷属、亲友而行布施,不为满足私欲而行布施。菩萨以无眷属欲之念而行惠施,如此菩萨清净戒行乃是菩萨恒常奉行之法,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谓之为菩萨不望报施具足。
 
(五)怜愍施具足:
 
云何菩萨成就怜愍施具足?菩萨见众生饥渴受苦,裸形弊衣,无所依怙,无归、无趣、无居住处,离于福业,便生殷重怜愍之心:「我今为苦众生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但以众生轮转受苦,裸形弊衣,无怙、无归、无趣,饥寒困苦,我当何时为是众生,作衣服饮食,乃至归依、舍宅,现有财物悉施与之」,虽作是施而不生念,存有我人财物等想,如是施者,是名菩萨怜愍施具足。
 
菩萨见众生受诸恶报,饥渴难耐,衣不蔽体,亦无归处,无所依止,无所归趣,亦无住处,远离福业,因为这样便生殷切郑重的怜悯之心,而发心:「我今天应该为了受苦众生,而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我当以现有财物悉施与受此种种众苦之众生,制作衣服饮食令其饱满充足,乃至作为众生急难之倚靠归依,给予房舍作为遮覆的依止」,虽然能够作这样的布施,而心中不生一念:「我布施财物予众生之想」,能够这样行惠施者,是名菩萨怜愍施具足。
 
(六)不轻心施具足:
 
云何名菩萨不轻心施具足?不分别施、等大悲施、不轻心施、心不悋惜施、不瞋忿施、不憍逸施、不为得名称施、不为我能多闻故施,如是之施,名为专心施、尊重施、恭敬施、自手施,如此等施,是名菩萨不轻心施具足。
 
菩萨布施不做种姓贵贱分别,以平等心大悲而施,不轻视众生之心而施,亦不吝惜而布施,不瞋忿而布施,亦不憍逸而行布施,不为获得好名声而行布施,也不为了我能有广大的名声所以布施,能这样行惠施者,名为专心于布施法的施、具尊重心的施、具恭敬心的布施,于布施之事亲力亲为的自手施,能够这样行施者,是名菩萨不轻心施具足。
 
(七)承事施具足:
 
云何名菩萨承事施具足?若同梵行可尊事者,若和上阿阇梨等,如是之人深生殷重,起迎合掌瞻仰恭敬;若有所作,躬代营佐,如是施者,是名菩萨承事施具足。
 
菩萨对于同修清净行而可尊敬承事之修行者,或者得法和上、亲教师等,对于这样的人能够心生深切敬重之心,每遇之则能合掌瞻仰恭敬,有事必服其劳,躬身承事辅佐,能这样惠施者,是名菩萨承事施具足。
 
(八)恭敬施具足:
 
云何名菩萨恭敬施具足?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
 
香华伎乐遶如来塔,涂扫佛地,若诸塔庙朽故、崩落,修治严饰,如是名为恭敬佛。
 
恭敬法者,听法、读诵、受持、书写、解说、思惟其义,如法修行,不颠倒取义,是名恭敬法。
 
恭敬僧者,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种种杂物,供给所须,奉施于僧,乃至贫下无所有时,当用净水敬心持施,如此施者,名恭敬僧施。
 
若能如是供养三宝,是名菩萨恭敬施具足。
 
菩萨至心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若以香花伎乐围绕佛塔,清扫寺庙,寺庙若有毁坏必定用心修复,这样名为恭敬佛宝。
 
菩萨若能听闻了义究竟正法,并且能够读诵,亲身受持书写流通,为众解说法要,如理思惟其中义理,并且能够如法修行,不以颠倒想执取其义,这样的话就是名为恭敬法宝。
 
菩萨若能供养僧众一切所须,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及种种杂物,乃至自身虽然贫穷,地位卑下而无所有物品能够布施之时,也应当用清净的水,以恭敬之心,手持而施与僧众,能够这样行施者,名为恭敬僧宝施。
 
菩萨能够如此的供养三宝,是名菩萨恭敬施具足。
 
(九)不求有施具足:
 
云何名菩萨不求有施具足?菩萨施时不生是念:「我当生天」;亦不生念:「我当为王及诸辅相、大臣、官属」,是名菩萨不求有施具足。
 
菩萨布施时,心不生起我将来可得生天,或是为王、为官之果报想,心中只求种种的布施功德与福德,都能够回向作为未来在佛法亲证上的福德资粮,不为求得人天的福德与果报,是名菩萨不求有施具足。
 
(十)清净施具足:
 
云何名菩萨清净施具足?菩萨谛观,此施无垢、无秽、无杂,如是施者,是名菩萨清净施具足。
 
菩萨布施之时,心中现观真实之谛理,如实了知此惠施三轮体空,具足清净,无贪瞋痴烦恼之垢秽杂染及执着,是名菩萨清净施具足。
 
此外,菩萨的清净施复有十相,如《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九言:
 
云何菩萨清净施?当知此施有十种相。一、不留滞施,二、不执取施,三、不积聚施,四、不高举施,五、无所依施,六、不退弱施,七、不下劣施,八、不向背施,九、不望报恩施,十、不希异熟施。……由此十相,菩萨所行布施清净,最极清净。
 

上一篇:三贤位内涵简介

下一篇:六波罗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