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男子!发菩提心有五事:一者亲近善友,二者断瞋恚心,三者随师教诲,四者生怜愍心,五者勤修精进。复有五事:一者不见他过,二者虽见他过而心不悔,三者得善法已不生憍慢,四者见他善业不生妒心,五者观诸众生如一子想。善男子!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
讲记:这一段是说,发菩提心的因缘讲过了,心也发了,当然就是真的皈依大乘三宝了,真的发起菩提心了。可是发心之后并不是就没事了,并不是皈命三宝之后就没事了。皈命三宝之后还有五件事要做,并且是两个五件事;第一个发心后的五件事中,第一件事就是先要亲近善友。也就是说,发菩提心之后第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亲近对你有益的善友;凡是亲近之后,会对你有利益的善知识和同修,都是善友;亲近善友是发心之后第一件最重要的事,所以把它排在第一。但是善友与非善友,对一般人而言,那是很难区分清楚的。如果亲近了恶友,他就专门叫你行善而不修证菩提。如果是恶友,他叫你来修学佛菩提时,却是教导给你错误的菩提;乃至恶意的笼罩你,说他有更胜妙的菩提,结果却是诽谤正法的假菩提,这样就是假名善友,不是真实善友。所以归命三宝而发菩提心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特别要注意所亲近的人是不是真正的善友?是不是真正的好同修?是不是误导你去亲近恶知识的同修?是不是指引你去亲近真正的善知识?或是牵着你去亲近假名善知识?所以归依发心之后的第一件要事就是分别真假善友,也就是在亲近善友之前,先要有智慧去拣择。
第二件事情是要把瞋恚心断除,发菩提心而皈依大乘三宝之后,开始修学佛法了,可是老脾气不改,一天到晚为了小事而生气,看谁不顺眼就发脾气,这样的行为就会断了人家的佛法慧命,而且也让自己的道业受到障碍,所以得要把瞋恚心给断除。瞋恚心的断除非常重要,在经中佛曾经提示过:众生百千次的过失,都不如对众生发一次大脾气。这就是说瞋恚有大过失,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是两情相悦而了众生,那些众生就与你结了欢喜缘,虽然是犯了邪淫罪,但是这些众生未来世看到你,还是会继续喜欢你;假使你未来世中开始学佛了,他们遇见你时就会跟着你学佛,在未来世中总会有好的发展。可是你只要对某些众生大发脾气一次,他们将会永远记住你,未来无量世中只要见到你,就会莫名其妙的讨厌你,他根本不会跟着你的脚步开始学佛。所以在经中佛说过——是哪一部经已经忘了——佛说:对于菩萨而言,犯瞋恚的过失远比犯邪淫罪更严重!大意是如此。所以真修菩萨道的人,瞋恚心一定要赶快断,不要心里想着说:我又不妨碍人家的家庭,我对他们发大脾气又有什么过失?但是这样会障碍那些众生未来世追随你学佛的因缘。所以佛说发脾气比人家的眷属还要严重,所以这个瞋恚心得要赶快断。
第三件事,既然亲近善知识,检查过他,证明是真正的善知识了,就要随师教诲。在末法时代当师父很难当的,特别是我最难当!因为我这一世没有身披僧衣,所以最难。我只要说他几句话,还没有大声的骂,有的人心里不高兴就走人了,只因为我这一世不是身披僧衣的表相出家人,你看我这个师父还真难当啊!所以现在就借着佛的话来告诉你们:要随师教诲!这不是假传圣旨啊!还真的是圣旨呢!
既然认定某人是你的善知识,他的教诲既然是真正的教诲,你就应该要听从嘛!善知识假使有时说你几句:你某些地方做得不好,以后记得改进。那你就改嘛!不要因为这样就心里老大不痛快:老师一天到晚找我麻烦,说我某些事情没做好。心里就不欢喜,那就对自己不好,所以要随师教诲。因为你如果心中没有办法接受善知识的诃责,对他所传授的妙法就学不上手,因心中老是怀疑善知识啊!当你对善知识怀疑、没有好感时,他的妙法你怎么能学得到呢?心中总是不可能信受的。这就像《华严经》讲的:值遇善知识难,与善知识共住也难;与善知识共住了,要跟随善知识学法也难;和善知识学法了,要得他的法也难。你们看!亲近了善知识,都还有很多的难处啊!所以真的要懂得随师教诲。
第四件事,是要生起怜悯心来对待众生。我有时和别人一起出去办事时,有的人看到众生造恶业时,心里就会生气:啊!这种人太恶劣了!……就骂起来了。我说:你不要生气,你应该怜悯他们。他说:我不得不生气,我看了就心里有气啊!我说:还是不要生气吧!他说:我怎么能不生气?我说:可以的!他说:有什么道理叫我不生气?我说:你心中就只要记住一句话:‘众生本来如是。’众生本来就是这样子,既然本来就是这样子,你还要为他们而生气,那就是你愚痴嘛!我说了这句话以后,他记住了:众生本来如是。就永远不再对众生起瞋了:对啊!众生本来就是这么愚痴的嘛!我气他们干什么呢?他从此以后不再气众生了,所以你们大家也记住这一句话吧!
第二讲堂、第三讲堂的同修们都听见了没:众生本来如是啊!得要记住这句话。因为众生就是众生,不同于你,否则就不叫作众生;所以看见他们造恶业乃至谤法,你都不要生气;你如果真的要生气,就气自己,不要气别人:气自己没有能力度化他们,千万不要气别人!因为众生本来就是这么愚痴的嘛!否则就和你一样的有智慧了!那就不叫作众生了嘛!正因为愚痴,所以他会做这一些恶业,也会为了一世的世间法利益而谤法、谤人,他们不知道、或者不能确定造恶业一定会有恶果报啊!所以才会造恶业,所以你要生起怜悯心说:他们是愚痴的众生!有了怜悯心,你当然就不会计较,甚至于心里会想要去度他们进入佛法内门中。
第五件事情是要求自己必须勤修、精进。勤修就是说你已经有亲近善友,被善友教导而知道佛法的路该怎么走了,那你就得要精勤的、精进的努力实修,不要光是听法而不作实修,也不可每天懒懒散散的不精进,否则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宝贵的光阴——浪费掉了!所以发心及闻法之后,要依真善知识的正法殷勤修学,要精进的付诸于实行,这就是勤修精进。以上五者都是在面对自己而要求自己,接下来是面对别人时来要求自己,不要用要求自己的五件事来要求别人:
一者不见他过,这是说不要一天到晚寻找别人的过失,这是在事相上去找别人的过失。同修之间假使看见有人犯了过失,就应该找个没有别人同在的地方,私下对他劝告一下,私底下就不要把他的过失去对别人讲,这就是不见他过。对同修们如此,对家人也应当如此。在家中,家人还不曾学佛,你就不要用学佛者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你可以用学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别要求家人也一样,因为他们还不是学佛的人,所以不要一天到晚看见他们有什么过失就心生烦恼。甚至于说,你们都别寻找我的过失,只要看我对你们的好处就够了;这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你们自己;就算你能找到我的过失,对你也没有好处的。你如果一天到晚在注意看萧老师有什么过失,那你就学不好我教授的法了,特别从别人听来的传闻不实的过失,不求证就相信了,会障碍你自己道业的增上,这道理得要好好的记住。这叫作不见他过:面对别人时,不要特别去注意他人的过失。
第二,纵然看见别人有过失,但是心中不要后悔;不要因为今天去度某个人来正觉同修会学法,明天却看见他对家人大发雷霆,心里就说:我度错人了!好后悔啊!我度这种人来学佛,算什么呢?万一这个人来到同修会中,一天到晚要与同修们吵架,那真是我的罪过。千万别这样想!你只要劝止他生气,设法转变他的瞋习,不必后悔帮他引进同修会的事;假使他入会以后明心了,仍然爱发脾气,你也不必后悔;因为明心了也只是七住位而已,只是有了见地而生起智能;可是生气的事情却是悟后修断的事情,所以他还不是圣人啊!只是三贤位中的七住贤人而已。贤位菩萨的意思是说,以解脱道来讲,不过是个初果人:我见断了,三缚结断了,只是发起见地的智慧而已,但他还只是习种性的人啊!既然只是习种性的人,还没有到二果,不是薄贪瞋痴的二果人,当然还是会发脾气嘛!
连二果人都还有时会发脾气,所以二果人叫作薄贪瞋痴:贪瞋痴比较淡薄了。可也只是瞋恚的心比以前淡薄而已,这表示他有时还是会生气嘛!二果人都还会生气,初果人发脾气时可就是平常事一桩嘛!这有什么好见怪的?谁说初果、二果圣人不许生气的?可以的啊!因为初果人才只是见地,还没有正式进入修道的阶段,所以只是有解脱果上的智慧而已,不能拿修道的心性境界来要求他。二果人才能称为薄贪瞋痴,所以二果人有时发个脾气也是正常的;到了三果时才不会生气,所以三果人才能叫作离地,离贪瞋痴了。所以你别这样子说:哎哟!某个人来到正觉同修会三年后明心了,明心以后还会发脾气!然后就后悔度他来同修会,千万不要后悔,这就是心不生悔!请大家都把这些话听进去,以后同修之间就可以和乐相处了。
第三件事情,是在明心乃至见性了以后,得到佛菩提的见道善法之后,心中不可对别人生起憍慢之心。当你出去会外,到了别的地方,看见那些大师们,以及他们的徒弟、信众时,了解到他们什么都不懂时,对于明心或见性的事情都不知道,心里却不可生起憍慢,反而要生起怜悯心说:这些人好可怜,跟着大师学了三十年下来,连解脱道的道理与内容都不懂,佛菩提的实相就更不懂了,怎么办呢?要生出怜悯心,而不是在心中说:哼!这些人差我远着呢!这样的心态就不对了!有这个念头,就表示你的证境还没有往上提升,与他们差不了多少,所差的只是有没有见地而已;这样一来,你们的距离就相近了,就不是超胜了嘛!就不是超胜一切众生啰!那你想要超胜的话,该怎么办?得赶快把憍慢心断除掉;憍慢除掉了才是真正的超胜,真正超胜时,你就不会觉得自己是超胜的,所以套一句《金刚经》的模式说:所谓超胜者,即非超胜,是名超胜!虽然这句话只是从事相上来讲,而不是从理上来讲,但也可以相通啊!所以《金刚经》的胜妙就妙在这里,从实相来讲:所谓实相,即非实相,是名实相。也可以讲得通;但是你从事相上也可以讲得通啊!所以《金刚经》就妙在这里。
第四件事情,是看见别人有善业时,心中不生起嫉妒之想法。善业当然包括世间法中的善业,也包括出世间法的善业。世间法的善业,譬如说:看见某个大公司的董事长一捐就是二十七亿元,以前不是有个大公司老板捐给慈济二十七亿吗?我们穷得要死,他们那边却是那么有钱,一下子就得到二十七亿元,我们则是盼望有人来捐个一亿元的念头都不敢有,所以我们并不羡慕,为什么呢?因为了义正法本来就很难与众生心相应,本来就只容易与异类众生相应——只能与愿断我见的心性不同的众生相应——就好比诸位肯死掉离念灵知心。当我们看见别人能造这个善业,心里假使不服气:他凭什么就能一次捐二十七亿?我想要捐个五万、十万元,都要每天克扣自己的饭菜钱、零用钱,真不容易。心中就有些嫉妒。这个心态是不对的!我们应该知道:假使他在过去世做了很多布施众生财物的大善业,那么他今天本来就该有这个大福报啊!那一定不是无缘无故而有的,如果想不透因缘果报的正理,在心中生起嫉妒心,那就大错特错了!所以不应该生起嫉妒心啊!
假使心中这么想:为什么慈济就能得到这么多的捐助,我们正觉弘扬的是当代最胜妙的了义法,为什么就不行?当你生起这种想法时就错了。这就表示我们在意金钱啰!这就是心中很在意正法与表相法的分别:我们是了义正法,他们不是了义正法;我是究竟正法,他们是表相正法!这样的心态会障碍自己的道业,应该这样想:有表相正法也不错,至少不会让外道比以前更猖獗。有同修会对我抱怨:我们正觉老是这么没钱!想要让更多的人获得了义正法的利益,却总是没有钱来买更多讲堂,无法让更多地方的佛弟子有学法的空间。我说:我们不要这么想,因为正法——特别是了义的宗门正法——本来就与一般学佛人不易相应。就像古来的情形一样,了义正法的禅师们,他们都不会想要做什么宣传,都不想搞大规模的活动,都不想造势;我们如果要造势,十年前早就开始造势及宣传了,但我们一直都不愿意去做,因为我觉得这样做没啥意义;了义的正法就要像姜太公钓鱼:直钩钓鲤,而且还要离水三寸;你若愿意让我吃,就心甘情愿一点,咬住我这个没有饵的直钩就不要再松口,心甘情愿让我吃。了义胜妙的正法就该是这样子啊!所以我们出来弘法以来一向都是这样,我们一直都不做宣传,甚至于出书了也不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