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佛门网 www.fomw.cn
 佛门网>佛门实修>

大布施而不能得胜妙果报的原因

2023-09-18 17:57 浏览:
【善男子!菩萨布施远离四恶:一者破戒、二者疑网、三者邪见、四者悭悋。复有五法:一者施时不选有德无德、二者施时不说善恶、三者施时不择种姓、四者施时不轻求者、五者施时不恶口骂。复有三事,施已不得胜妙果报:一者先多发心、后则少与,二者择选恶物持以施人,三者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善男子!复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者施已、见受者过,二者施时、心不平施,三者施已、求受者作,四者施已喜自赞叹,五者说无、后乃与之,六者施已恶口骂詈,七者施已求还二倍,八者施已、生于疑心;如是施主,则不能得亲近诸佛贤圣之人。】------《优婆塞戒经》卷五
佛说:善男子啊!菩萨行布施的时候,要远离四种过失罪恶之法:第一种,用破戒的手段所获取的财物拿来布施,这是不对的。第二种,心中存着种种的怀疑之心而行布施;怀疑自己、怀疑别人,怀疑布施这一件事,种种怀疑的心交错在一起,这就叫作疑网。三者,心有邪见而布施。例如为了生天享福,为了获得大势力,为了来报仇等等而行布施。第四种,心有悭悋而行布施,生起了悭贪的烦恼。菩萨的布施还要离开五种法:第一、布施的时候,不去选择有德之人。因为他有德,所以我布施;因为他是无德之人,我就不布施。这是不对的。第二、布施的时候,不应该去说他人的善事与恶事。第三、布施的时候,不应该去选择对方的身分地位或者是出身种姓,来决定我是否要布施。第四、布施的时候,不应该轻慢来求布施的人。第五、布施的时候,不应该恶口骂辱他人。
布施本来是累积福德的善行,但是如果布施的时候,同时犯下了不好的事相,那么在未来的善果报中,就会引发附加的恶业。有那个善果报,但是善果报中,却隐含着恶业在里面。例如 世尊在《分别业报经》里面说到:修行人行大布施,可是这个人个性着急,心中多瞋,不能够依止正念来修持,那么他死后就会是龙身报——变成龙族;能够修大布施,但是却喜欢轻慢于别人,死后就会变成大只的金翅鸟;个性像狼一样的人,贪求不知足;像狮子一样,代表他愚痴。所以持戒却没有清净的智慧,虽然自身持守戒律严谨,可是却轻慢于别人,所以他就会堕落到兽中,却为兽王。也就是说一个修行人,能够懂得作大布施,但是个性急躁多瞋恚,不能够依止正念而修行,这样子的话,他未来就会投生为龙族,虽然有着世间的财宝、眷属,受用丰饶这样的一个大福德,可是身上却要承受着火烧跟虫咬的恶报;修行人如果能修大布施,但是对众生多所轻慢,未来生投生为大鹏金翅鸟;如果多贪求者,未来世会投生为狼;性多愚痴者,则投生为狮子。如果是持戒的修行人,却不懂得去修证清净的智慧,虽然自身持戒精严,但是轻慢于别人,未来就会落入畜生道,去作那个畜生之王。
经文继续说:还有违犯了三件事情,布施以后就不能得到殊胜美妙的果报。第一、发心布施的时候,原来答应给别人的布施,后来却少给了。第二、选用了不好而下劣的物品,拿来布施给人。第三、布施之后,心中却生起了后悔憎恨的心。另外还有犯了八种过失,布施以后不能够成就上等的果报。第一、布施以后,总是想到这一位受施者的过失。譬如说,布施以后说:唉!我看这个人也没什么了不起,这个人也是一样要吃喝拉撒,这一个人好像烦恼也很多,我看他也没有比我好到哪里去。这个就叫作见受者过。第二、布施的时候,对布施的对象心不平等:啊!这个比丘好像比较有修为,那我就多供养他一点;那个比丘好像没有什么学问,那就少供养他一点。这就叫作心不平等。第三、布施以后,却要求受施者要为我作事情。第四、布施以后,喜欢自己赞叹自己的布施功德。第五、本来说自己没有东西可以布施:没有了!没有了!后来才又拿出来布施出去。第六、布施以后,用恶口辱骂他人。第七、布施以后,要求受者:你要还我两倍喔!第八、布施以后,对布施却生起了怀疑的心。像这样子,不净布施的施主,将来就很难有机会亲近诸佛菩萨等贤圣之人。
像刚才以上所说的情况,最着名的就是中国的梁武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之后,就十分的虔诚,成为历史上佛门的大施主;甚至,他三次跑到同泰寺去舍身修行,然后再让大臣们拿着钱去把他赎回来,这是他明明知道会有这样的后果而故意去作,所以有人说他沽名钓誉。他的皇后郗氏性好嫉妒,死后堕入了畜生道变成一只巨蟒。为了超度他的皇后,他延请高僧写了《梁皇宝忏》,字词优美,至今仍然是佛门中最重要的忏本之一。他建了很多的寺庙,又印了很多的经典来弘扬佛法,也度了很多的僧人——那个时候呢很多人受到鼓励都出家,他就觉得自己的功德很大,非常的自傲。所以见到了菩提达摩祖师从印度来,他想跟祖师夸示,想要别人来赞叹他,所以他就问达摩祖师:朕作皇帝以来,建了很多寺庙,印了很多经典,度了很多人出家,这样子我有多少功德呢?他想向达摩祖师表示自己是非常有功德的,想要让达摩祖师来赞叹他。可是达摩祖师却说:如此并没有功德。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皇帝要的是福德,不是功德。福德是有所限量的世间法,会有用完的一天;而功德则是回向于解脱,所以是无所限量的出世间法,功德会不断地辗转增上。所以梁武帝和达摩祖师最后话不投机半句多,达摩祖师就离开了皇宫,往北到了熊耳山,在少林寺后面的石洞闭关了九年。后来把法传给二祖慧可,才有了我们中国的禅宗。
有一天,梁武帝问志公和尚说:我的寿命还有多少呢?志公回答他:等老僧圆寂之后你会造个塔,到时候这个塔坏了,你的寿命就到了,就要往生了。志公和尚圆寂时候的塔,原本是用木造的,后来梁武帝想到志公的预言,就决定把它造成一个坚固的石塔,所以就把原本的木塔给拆了。结果旧塔拆了,新塔尚未完成的时候,侯景就了,把梁武帝抓起来关到台城里面去,最后给活活饿死了。当然,他会饿死,并不是他行善造福的果报。你说:不对啊!明明他今生造了这么多善业,为什么他最后会饿死呢?那是因为今生所造的善业,要留待未来世才能得报,这个叫作异时而报、异世而报。那可能我们会觉得,为什么这一个乐善好施的梁武帝,他今生却会有被饿死的果报呢?他过去到底作过了什么呢?传说:梁武帝的过去世是一个老修行,他养了一只很调皮的猴子。有一次修行人想要坐禅入定,这一只猴子却吵得他不能入定,所以老修行就把这一只猴子关到山洞里面去。没想到这一次一入定,入定了许多天,等到修行人出定的时候,才想到猴子还在山洞里关着,就急忙去把洞门打开一看,猴子已经饿死了。这只猴子死的时候就发愿:你啊!今生把我饿死,我将来一定要报仇。老修行人累积了世间的大福德,来生就作了梁武帝;而那一只猴子呢,就转世为他的部下侯景。侯景,饿死了梁武帝,其实也就是了了上一世的因缘。
各位可以看看,佛家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每一件事情不管我们觉得它是多么的荒谬、多么的不合理、多么的不应该,但是每件事情都有它的前因而造就了现在的后果。因此以后遇到了自己所不能接受的事情,不要再随随便便的开口乱讲话:什么!哪有什么因果,骗人的!你看这个人这一世作了这么多的善业,为什么他下场会这么惨?那某某人为非作歹,为什么最后的下场这么好?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因缘果报就是如此,它必须是异时而报、异世而报;所以世间众生,他看不见每一件事情的过去,更看不见他的未来。因此无福众生,他不会相信因缘果报的道理,因为他看不见,因为他没有办法在他现实生活经验中来印证这件事;如果一不小心开口毁谤,说佛法是错误的,说 佛陀所说的是不正确的,没有那回事!那就会在他原有的恶业上面,又要加上一段更大的谤佛、谤法的恶业了。听起来很愚痴,但是,这是我们世间众生常常会犯的过失,要记得不要去犯这样的过失。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 第40集<作者与受者的关系(八)> 余正伟老师